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可下载)

作者:冉盛网 时间:2018-10-18 14:22: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期检查报告书

项目名称

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责任人

所在学校

最终成果形式

专著

项目批准号

11YJC810037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方案、调研计划、实施情况、拟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等)

一、工作方案

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预计在2013年年底完成。工作方案安排如下:

(一)前期准备阶段:课题获得立项至2012年2月

首先,本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就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预期专著的内容结构、分工合作等问题,进行沟通、研讨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细化和优化;其次,向国内学术界该研究方向的相关专家学者咨询请教,根据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第三,购买图书资料、检索电子文献、收集相关数据与史料,并对占有的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以供本课题的研究使用。

(二)全面展开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

首先,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预期专著的内容结构,运用在前期准备阶段收集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来开展研究工作;其次,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本课题组成员将定期、不定期的就各自分工内的课题进展情况、面临的困难、新出现的问题等等,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三,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选取其中较为成熟的内容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以备课题中期检查使用;第四,如果确有必要,可根据研究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对研究框架进行微调,如文献资料和个案佐证等方面确有需要充实增补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调研等方式加以补充。

(三)总结与收尾阶段:2013年7月至当年年底

首先,将前期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汇总,选择其中可以独立成文且较具学术价值的部分,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其次,进行课题最终成果(书稿)的撰写和出版事宜的联系工作,出版专著;第三,全面总结课题研究进程,查缺补漏,保质保量完成课题预期成果。

 

二、调研计划

计划于2012年暑期、2013年暑期分别赴内蒙古、新疆等国内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掌握这些地区的民族地方政治体系发展现况,并通过走访、座谈,去当地档案馆、民族宗教事务局收集该地方历史发展资料等方式,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增添鲜活的个案和例证。另外,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交会议论文,宣读研究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三、实施情况

两年以来,本课题组成员较为严格地按照工作方案中的安排展开研究活动,目前研究进展情况顺利,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计划。

(一)研究进展与初步结论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初步形成以下研究结论:首先,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主观人为建构的结果;同时,建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过程也不是闭门造车,说到底,这一理论体系是建构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这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相关理论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治发展理论,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族际政治理论,等等。

其次,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由其定义、内容和实质三个方面来构成。就其定义而言,民族政治发展是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久而深切的政治关怀;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作为过程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目标的民族政治发展”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基于“作为载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主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的不同视角,民族政治发展则表现出了复合型的双重实质。

第三,依据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国家历史建构实践的历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可以把这些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实践类型区分为“原生形态”、“衍生形态”与“后发形态”三种模式,把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初创及其建构为代表的民族政治发展类型称之为“原生形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该模式为其他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提供了经典范式;把以欧洲移民为主要人口来源,创建于北美洲、拉丁美洲与大洋洲上的民族国家称之为“衍生形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它们是在效仿西欧民族政治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遍带有明显的西欧痕迹,但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而形成了有别于西欧的鲜明特色;把伴随三大帝国解体、亚非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苏东剧变而形成的民族国家及其建构称之为“后发形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这一阶段形成的民族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其民族政治发展与西欧民族国家具有很大的不同,过程更加复杂、形式更加多样。

第四,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表现在民族政治体系的不同层级上,包括处于最高层级的民族国家政治体系、次级的民族地方政治体系,以及并立于前两者之外、却又对民族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体系。就民族国家政治体系而言,它的发展主要包括单一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发展;就民族地方政治体系而言,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民族地方立法体系的建构、民族地方政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就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体系而言,它的发展主要包括民族村社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行、民族政治社团参与政治的有序与有效,等等。

第五,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主要包括民族个体发展和民族群体发展两个层面。就民族个体发展而言,民族个体成员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协调,以及承担不同政治角色(领袖、精英和群众)民族个体的政治作用及其协同是民族个体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民族群体发展而言,族群政治发展与族际政治整合构成了民族群体发展的两个方面,前者属于民族群体自身发展的层面,后者则属于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关系层面。

(二)阶段性成果

目前,本课题研究已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

[1]《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论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以民族国家及其构建为视角》,载于《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3]《论民族政治学视野中的民族国家》,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

[4]《论民族个体身份的双重性》,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5]《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评述——学科演进、视角枚举与问题检视》,载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三)会议交流

课题负责人于2012年12月1至2日参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宗教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2:百年中国边疆民族宗教治理经验回顾与现实思考”圆桌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并做主题发言。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阔了学术视野,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指点,获益匪浅。

 

四、拟开展的工作

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总结与收尾阶段。我们将利用今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把过去两年来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汇总,继续选取其中可以独立成文且较具学术价值的部分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已经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达成了出版协议,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学术专著)将在今年年内出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进程,查缺补漏,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五、变更事宜与存在问题

项目负责人因个人实际需要而调动了工作,从呼伦贝尔学院来到内蒙古工业大学,因此,申请将项目主管单位由原来的“呼伦贝尔学院”变更至“内蒙古工业大学”。该变更申请已于2012年年底得到批准。

回顾过去两年本课题的研究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项目负责人系首次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缺乏项目组织管理经验,在协调统筹课题组成员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方面;就具体研究内容来看,本课题对于具体某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实践历程的研究还稍显薄弱。

鉴于本课题组成员较为严格地按照工作方案的安排展开研究活动,项目研究进展顺利,预计可以按时完成研究计划。

 

 

注:如项目研究工作需推迟结项时间、调整研究方向、变更重要课题组成员等重大变更事项,需另填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要事项变更申请表》。

二、1—2项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代表性成果之一:学术论文《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

《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一文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其基本内容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由其定义、内容和实质三个方面来构成。首先,就其定义而言,民族政治发展是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久而深沉的政治关怀。其次,就其内容而言,“作为过程的民族政治发展”主要包括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作为目标的民族政治发展,其基本目标是民族政治现代化,其终极目标是对于民族主体的政治关怀。第三,就其实质而言,“作为载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的实质是民族与国家政治体系的一体化,以及民族政治体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作为主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协调统一,以及族群政治发展与族际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该文廓清了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概念准备和分析框架。

 

代表性成果之二:学术论文《论民族个体身份的双重性》

《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一文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1期,其基本内容为:对于民族个体的身份特征加以分析不难发现,民族个体成员既是某一主权国家的公民,拥有“国家公民”的政治身份,也是某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单位,拥有“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比较而言,公民身份是所有民族个体都具有的共性身份,民族身份则是其个性身份;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往往要胜过民族身份,但强调其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其民族身份无关宏旨。鉴于民族个体双重身份之间的张力可能对民族国家政治发展构成威胁,协调民族个体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赋予具有差异公民身份的民族个体以差别权利,不失为协调民族个体双重身份的有效方式。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省市自治区、其他部委教育司(局)审核意见:

 

 

 

 

 

         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002   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老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