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企业家圆桌对话”在广州高新区精彩上演

作者:冉盛网 时间:2019-11-27 09:29:37

 

  技术与人才、科研与产业化……在这个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澎湃动力的时代,科学家与企业家成为备受瞩目的两大群体。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科研成果实现市场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两者如何更加高效无缝对接,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11月25日下午,“科学家与企业家圆桌对话”在广州高新区上演,围绕上述话题,多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展开思维碰撞,带来精彩纷呈的观点。

  据悉,素有科技界“达沃斯论坛”之称的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11月25日至26日在广州高新区举办。众多院士专家和企业家汇聚广州科学城,共襄一场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精神盛宴,献计献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世界湾区科技论坛。

 

  共赢:科学家与企业家携手创新的立足点

 “科技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与企业家这两大创新群体的崛起,为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而在创新主体当中,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密不可分的,这两者最需要完美的结合。如何使得二者无缝对接,决定了创新的进展,因而也备注社会关注

  11月25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之“科学家与企业家圆桌对话”在位于广州高新区的中国软件CBD产业园区精彩上演,众多院士专家与企业家展开观点交锋,就科研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科学家与企业家如何联合创新等议题奉献思维盛宴。

  广州高新区于2018年3月正式获批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是工信部首次和唯一明确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中国软件CBD是广州高新区投资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当天下午,“科学家与企业家圆桌对话”供举行了两轮。第一场圆桌对话由央视《对话》栏目主编刘星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戚发韧,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磁学和磁性材料学专家沈保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专家武强三位科学家,以及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傅彤,世纪互联高级副总裁杨海峰,创新工场CTO、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三位科学家参与对话。

  在坦诚的交流过程当中,科学家与企业家们普遍认为,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转化和产业化需要企业家和科学家的通力合作,需要一个好的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来支撑这种合作,实现良性循环。

  戚发韧院士认为,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高新技术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要有创新、有人才、有梦想。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员、科学家与企业家应该实现结合,大家要从观念和思想进行交融,做到共赢和互利,实现良性的循环。这是一个大的循环体系,要有长远政策规划,要让科研单位和企业都利益链里有收获、有发展。他还表示:“要给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容失败。

  沈保根院士认为,原始创新是非常艰苦的,一定要认认真真埋头科研。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共同努力才成就的。要成就一个新的大的产业,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配合,这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要有一个很好协调机制。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政策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有进一步的机制保障,相信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会迎来春天

  武强院士也从能源与矿业工程的角度分享了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和观点。他认为,当前技术领域还有许多卡脖子的问题没有解决,原始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期待更多的科学家专心致志于基础理论研究,然后再去实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傅彤结合京东的发展历程分享了科研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的经验。他赞同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合作过程中要找到共赢的点,否则双方没有办法建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他说,科学家其实很希望科技成果能够转化,真正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而企业的长处就是与市场进行对接,把科技成果实实在转化,服务社会。他说,京东也建立了研究院,每年召开学术委员会,邀请院士参加,给予指导,而院士如果发现企业的科技成果对其所研发的项目有帮助,也会引进科技成果,这样企业也有机会为国家科研作贡献。

  科学家和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和产业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杨海峰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以企业为纽带的合作关系。双方应该有着共同的理想或者共同的梦想,对市场有共同的认知,这样才能达成一个紧密的合作。

  作为国内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创新工场近年来高度关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关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最前沿的科技,帮助科学家去探索这些技术落地的途径。王咏刚认为,大多数以科研为导向的科学家如果单纯从科技角度出发去创业的话,失败的概率会非常大。企业家恰恰就在于要

  思考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的价值思路,并希望把资本的力量和科学家的力量整合起来。

 

 市场导向:企业家和科学家创新的出发点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最终将环环相扣,通过更多的纽带和桥梁连接起来。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第二轮“科学家与企业家圆桌对话”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设计工程专家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岩石工程专家蔡美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三位科学家,以及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姚维兵,广州黑格制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武随平、烯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科学家邓飞等四位企业家,再度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创新创业的经验。其中,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等均为来自广州高新区的本土创新企业。

  郭孔辉院士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应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姚维兵对此表示赞同,并分享了明珞公司的一些经验做法。作为国内第一个汽车生产线工业大数据的智能解决平台,目前明珞公司的产品已经打入诸多知名汽车生产产商。明珞公司与科学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给予科学家很高的薪水,

  而公司的许多人员持有公司股权,所以大家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蔡美峰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两者之间离开了谁都不行。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说明这个技术是有用的。要不然没有实际的检验,证明不了技术的先进性。这个检验就要由企业家去做。

  李阳认为,企业家根据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寻找技术,也就是以市场导向为导向寻求技术,然后再形成技术、人才、金融、政策等有机融合的完整机制。在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结合方面,应该创造一种多元的、融合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

  对此,武随平表示赞同。他说,黑格公司最终选择了以市场为导向去做技术研发的方式。作为企业创办者感触很深的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粤芯公司的投产标志着广州先进制造业“缺芯”成为历史,为广州发展半导体产业迈出第一步。来自粤芯公司的李海明也分享了经验。他认为,企业在做研发的时候,需要在技术层面一直不断地突破创新,但是身为一个企业家,其实在公司的管理层面同样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不管在哪一个岗位上,创新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