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科学仪器新机遇 ?

作者:冉盛网 时间:2021-03-11 09:40:23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博大智慧,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药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今年两会期间,中医药话题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

        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踊跃建言,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招。其中关于促进中药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等建言不仅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于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传达出积极信号。

        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建设,以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受到多个委员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是保证中医药质量的关键。他表示应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通过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出台建设标准,知识产权局进行地理标志认证,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耿福能也建议,中医药标准应突破以化学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构建思路,如中药特征图谱、指纹图谱、生物效价、大数据等,建立成为中国自立的创新型质量控制模式,并可为国际社会接受。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副院长江吉村表示,“长期以来,藏药的安全性很受质疑,给藏药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困境,需借助现代化的检测检验手段为藏药正名。他呼吁中国国家食药监局对藏药进行大规模的权威检测,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为藏药现代化创造更好条件。江吉村同样表示,单纯以化学标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他以传统藏药中的复方药举例,一副药包含几十种药材,其中主药起治疗效果,辅药或降低主药的“毒性”,或调理患者身体,“如果只用西药的精细化标准来衡量藏药,是片面的”。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建议:修订《中国药典》,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陆銮眉提出,目前的中药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的模式建立的,并没有从整体把握药物,中药质量标准不全面。其中关于中药材(饮片)重金属、农残、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限度标准过于教条。中药的用量极小,且应用情况非常复杂,这与农产品的情况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参考农产品的控制标准,并分情况降低不必要的要求。《药典》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存在缺陷。在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面,现行的用单个或几个化学成分表征中药质量的质控方法,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熊维政提出:建立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释放企业创新力。熊维政表示,中药外用药品如传统中药膏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中的辅料大多无药物标准,但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如合成橡胶、热可塑橡胶等)。按我国现行法规要求,如改变基质辅料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而进行临床试验投入大、周期长,不利于中药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如对中药外用制剂基质辅料免做临床研究,对基质辅料实行备案制,并借鉴国外经验增加外用制剂所需辅料纳入药典的数量等,将会释放企业的自主创新力。

         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董事长李振国提出,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李振国认为,在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方面,李振国建议,以标准为引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评价体系,包括从药材种植及采购源头、药品生产、存储、运输到销售、使用全过程的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中医药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在科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面,李振国建议可以逐步试点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中草药种植、加工和销售全环节和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发展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做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销售环节可追溯,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运营,全过程保证药材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加快中药材及饮片第三方检验平台建设。他表示:“我国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检验主要依赖于各级各地药检所。2019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产量就达到380万吨,而全国监管系统从事中药监管检验的人员不到3000人,机构数量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随着2020版《中国药典》的实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检测项目更多、标准更高,各地药检所的工作量大幅提升,急需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中药材、饮片检验检测,切实保障中药质量。因此他建议:完善对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认证机制。加快对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培育和推广。利用第三方检测资源推广中药饮片委托检验。支持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展中药材质量关键技术研究。从国家层面建立中药材质量指数、价格指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肖伟则提出应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肖伟表示,目前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以西医西药为主导,未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如在重大项目评审、科技奖项评选以及优秀人才遴选方面,将中医药与西医西药分在一起,未能完全实行同行评议。如中医药人才评价,过分强调以SCI文章作为硬性指标;疗效评价上,单纯使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等。肖伟建议,首先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不再依附于西医西药评价体系。其次,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开展中医药科技评价的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体系。